离国庆节还有三天。小伙伴们是不是早已计划好了去哪玩了呢?天气这么好,不能辜负这阳光明媚,温度、湿度都刚刚好的日子。来,和小编一起去咱秣陵镇转转吧。 当你离开秣陵,心中所有的思与念,最后的一场告别盛宴,是否是一杯敬远方、一杯敬故乡... 秣陵镇(原项城县旧治)位与项城南30公里处。南宋时期,金国在此建寇殄镇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,项城县城迁到此地,历经明、清、民国等时期,前后500多年。1953年县政府迁到水寨,本镇俗称老城。2005年12月,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,撤消原老城乡合并为秣陵镇。1989年,秣陵镇被河南省首批命名为“中州名镇”,1995年被河南省确定为“河南省改革发建设综合试点镇”,2003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“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”。秣陵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。 秣陵镇清真寺,该寺始建十明嘉靖元年,距今500载。由于穆民人口历代增多,于清嘉庆年间又兴建了西寺,民国九年(1920年)在社首马天俊等人组织倡导下重建西寺。重建后的西寺和东寺相对,气派宏伟,教门之盛享誉中原,誉有"小满克"之称。然寺院历经沧桑。几度沉浮.东寺建筑已荡然无存。两寺面貌破旧,不便教务之用。在时任阿訇马孝信的带领下,集资100多万元,于1998年10月建成一座新寺。 清真寺院内花草树木郁郁丛生,既有古寺的风貌,又具有天方的神韵,很是漂亮。 随着科技的发展,这些曾经熟悉的杆秤也没多少人使用了。杨师傅这家铺子开了有几十年了,现在生意大不如从前。杨师傅说,做一杆秤大概需要三天左右,要经过选料、打磨、刻星、上色等等这些工序,虽然现在买的人不多了,那每一杆秤也要用心去制作,一准一星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。 秣陵东街小学,与西街小学离得不远,不知我们的小伙伴们都哪里读过小学呐,东街还是西街。 秣陵西街小学,孩子们排着队,扛着队旗,开心的放学了。小编小时候最最盼望的就是下课、放学这两个时间段,因为下课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买零嘴吃,放学了就可以和伙伴们无忧无虑的玩耍了。
老中青理发店,来光顾的怕是只有中老年人了,老一辈人还是喜欢从前那种简单的剃头方式,剃剃头发,刮刮胡子,有一句没一句的聊聊天,不在乎头发理的是否洋气有型,只图个舒服罢了。 秣陵有些种甘蔗的散户,虽然现在还不是甘蔗最好吃的季节,但集上仍有不少卖甘蔗的摊子,自己家地里种的,十块钱三棵,很便宜,不管甜不甜,能解解渴也不错呀。大爷悠闲的坐在车上,等着顾客的到来。 秣陵镇中心广场,或许这个地方比较受小朋友的欢迎,旋转木马谁不想上去坐一下呐。 这一棵古槐树从什么时候有的,小编问了周围上了岁数的老年人,他们也说不清楚。其中一位大爷告诉我说,这棵槐树由于年代久远,树心子都空了,有人还曾经在空了的树心里种过一棵石榴树,后来也不知这棵石榴树怎么就没有了。现在人们在树的周围砌上石墩,用围栏围了起来,这也算是对古树的一种保护吧。 省一四五一粮食储备库,据说这里曾是老县衙,后来县政府迁往水寨,这里便当成了粮食储备库,农民分地承包到户后,每年周边来这里交公粮的人排很长的队,现在只有这扇巍然耸立的大门这默默地述说着当年的辉煌。 秣陵镇有好几个大大的商贸城,它们见证了秣陵的发展和繁荣。 老城高中,你曾在这里留下过欢声笑语么? 乾隆二十五年(1760)知县破土动工,建了一座新书院,内有讲堂二楹,旁房十余所。因书院四周有虹河分流环绕,莲置其中,书院被绿叶红荷包围,有瑞莲之兆,遂命名为“莲溪书院”,仍作为培养全项城生员的最高学府。自此项城学子能够重新入学,读书诵经,衡文赛诗,有了一个融融乐园。现在荒废了,更多的人把这里叫作老城高中老校区。 一排排的房子,错落有致,只不过没有专人管理,有些门和窗户都损坏了,院内荒草丛生。 无论走多远,心中总有那温柔的,让人挥之不去的记忆!那些儿时的点点滴滴,一草一木,总是让人那么难以忘怀! 常回家看看 别让老城被我们渐渐遗忘! |